众所周知,香港作为人多“地少”的发达城市,房价一直屹立不倒、保持世界前列。而今年数据显示去年香港房价全年下跌15.6%,是近十三年的年度首降。
过去内地的房地产模式都是以模仿“香港模式”为主,典型如招拍挂、“楼花”等制度,很多都是从香港那边搬过来的。所以很多时候香港的房价是可以视作国内楼价的天花板,是国内一线城市房价的“标杆”。
我们知道,香港的楼价大多是被开发商以囤地的形式“炒”上去的,在过去十几年香港的楼价屡创新高,在世界名列前茅,给人一种楼价只涨不跌的感觉。
而正是这样的一场‘造富“运动持续得太久,以至于这个泡沫越吹越大。
上一次香港楼市暴跌还是在2003年以前,由于金融危机叠加非典疫情,香港楼市当年 的房价较1997年顶峰跌了70%。当时有很多人供不起房子选择跳楼轻生。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总是踩着相同的韵脚。这一次香港面临的依然是全球性经济危机及后新冠疫情的双重打击,由于港币与美元高度关联,叠加土地的特殊政策,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香港楼市很难独善其身。
当然,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这对内地楼市的影响。其实从整体看内地的楼价从2018年就开始触顶,这两年的跌幅也不小,但作者认为这种下跌的本质和香港不尽相同,主要的不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间不同。中国楼市抢在全球经济危机前进行挤泡沫,而香港楼市可能会刚好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出现下跌。前者算是对经济预判后的提前准备,只有稳住泡沫才有逆周期调节的可能。
二、前者是主动下跌,后者则是被动。“房住不炒”其实从2016年就开始呼吁,并不是近期才有,但是在巨大的“卖地炒楼”利诱面前,不管是地方还是银行,抑或是开发商和炒房客,他们都很难刹得住车,所以才有像内地这两年来堪称痛苦的行情存在。
三、政策不同。与香港不同,内地的很多城市已开始大规模兴建保障性住房,这一制度对中国楼市影响巨大,将驱使我们向“新加坡模式”转变,土地财政有望转型。
很多人都在呼吁房价暴跌,但“香港经验”告诉我们房价可以跌但不能暴跌。房价暴跌不仅会让供楼者一无所有,同时由于房地产作为国内经济的支柱产业、涉及的产业链很广阔,暴跌还会让很多人失业。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管有没有买房,暴跌都不会是好事。
所以这一次香港楼市的下跌其实是给了我们又一次警示:过度膨胀的楼价孕育着巨大的风险。适当提前地去杠杆和挤泡沫是没有问题的,而强制刺破泡沫并且硬着陆才是大问题。
2023年虽然一线城市有所止跌,但全国性的止跌信号还未出现。希望国家的房产政策能越来越合理和公平,在防止暴涨的同时更要防止暴跌。
(仅作认知探讨,如有不妥欢迎评论区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