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认的说法是“三分是虚,七分是实”,这一评价大体公允,作为小说而言其真实性已经很高。不过个人认为三国演义的“真实”并非是真假的真,而是其改编必有所本,很多时候虽然是改写甚至是直接引用史料,但写出来的却是和原版完全不同的故事,有的是扩展,而有的只是将原版引为背景,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现象。
虽然三国演义的作者被认为是罗贯中,但罗贯中到底写了本什么书并没有人知晓。三国演义目前保存有三十多个版本,通行的毛本演义是在清朝初年才成书的,最早的刻本嘉靖壬午本则是在明朝中后期成的书,而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与之相差一百多年。
学界现在大体上认为这三十多个版本可以划分成“演义”和“志传”两个体系,彼此之间差距很大,可能演变自不同内容。而演义体系里最早的嘉靖本和志传体系里最早的叶逢春本都不包含关索的故事,花关索传成书于成化年间,比嘉靖本及叶逢春本都要早,而最后的毛本则有关索出场,一般认为是书商或者说书人为了观众的喜爱将一些民间故事加了进来。
现存时间最早的嘉靖本的刻本质量其实是毛本之外最高的,而罗贯中最初完成的版本未必是戏曲平话民间传说的合集。嘉靖本上刊刻着“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以至于有人认为罗贯中其实是写了个史料汇编,不过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三国演义里有这么多来自史书原文的内容。
明朝学者谢肇淛曾经批评过以三国演义为首的一些历史小说,称“惟《三国演义》与《钱唐记》、《宣和遗事》、《杨六郎》等书,俚而无味矣。何者?事太实则近腐,可以悦里巷小儿,而不足为士君子道也”,认为其过于依凭史实而缺少加工,读起来没意思。而同一时期的胡应麟又批评演义没有完全遵照史料,认为其情节失实。所以三国演义到底是太真还是太假,从古至今争论了几百年也没争出个答案来。
不过三国演义确实是一本藏着惊喜的书,越是熟悉史料,越容易在重读时发现以前未曾发现的彩蛋,其中包含一些在知乎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比如说刘备到底是讨黄巾立功做的官还是讨伐张纯立功做的官,三国志记载刘备是靠讨黄巾当上安喜县尉,典略则记载是靠讨伐张纯当上了安喜县尉。三国演义里写刘备讨伐黄巾当上安喜县尉后因为鞭督邮的事件辞官,接着又把刘备讨伐张纯的事写了进来,将两种说法融为一体。
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代州刘恢以书荐玄德见虞。虞大喜,令玄德为都尉,引兵直抵贼巢,与贼大战数日,挫动锐气。张纯专一凶暴,士卒心变,帐下头目刺杀张纯,将头纳献,率众来降。张举见势败,亦自缢死。渔阳尽平。刘虞表奏刘备大功,朝廷赦免鞭督邮之罪,除下密丞,迁高堂尉。公孙瓒又表陈玄德前功,荐为别部司马,守平原县令。
与之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三国志里有“曹仁讨关羽,屯樊城”的语句,又写了“羽率众攻曹仁於樊”的事,使得许多人在襄樊战役到底是关羽先动的手还是曹仁先动的手的问题上无休止地争吵。而演义里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相当巧妙,称孙权派诸葛瑾向关羽求亲反被其侮辱,于是接受步骘的建议派使者请曹操让曹仁攻打荆州,自己再从背后袭击,曹操接受了这一提案并让满宠协助曹仁攻取荆州,诸葛亮知道后就建议刘备让关羽先发制人拿下樊城,瓦解其攻势。演义里的情节可以说完美兼顾到了两种相冲突的记载。
瑾抱头鼠窜,回见吴侯;不敢隐匿,遂以实告。权大怒曰:“何太无礼耶!”便唤张昭等文武官员,商议取荆州之策。步骘曰:“曹操久欲篡汉,所惧者刘备也;今遣使来令吴兴兵吞蜀,此嫁祸于吴也。”权曰:“孤亦欲取荆州久矣。”骘曰:“今曹仁现屯兵于襄阳、樊城,又无长江之险,旱路可取荆州;如何不取,却令主公动兵?只此便见其心。主公可遣使去许都见操,令曹仁旱路先起兵取荆州,云长必掣荆州之兵而取樊城。若云长一动,主公可遣一将,暗取荆州,一举可得矣。”权从其议,即时遣使过江,上书曹操,陈说此事。操大喜,发付使者先回,随遣满宠往樊城助曹仁,为参谋官,商议动兵;一面驰檄东吴,令领兵水路接应,以取荆州。
却说汉中王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遂引百官回成都。差官起造宫庭,又置馆舍,自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余处馆舍亭邮。广积粮草。多造军器,以图进取中原。细作人探听得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即飞报入蜀。汉中王忙请孔明商议。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谋;然吴中谋士极多,必教操令曹仁先兴兵矣。”汉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汉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
此外还有许多人从刘备的信件里挖到了关羽和乐进曾在青泥一带苦战的事,由于这件事无论关羽传还是乐进传都毫无记载,所以知名度不高而且也不清楚详细情形。然而演义里并没有将其漏掉,而是在刘备入蜀的部分里提到诸将防守荆州的分工安排时,把关羽放在青泥隘口挡住襄阳的部队。
玄德曰:“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孔明应允。于是孔明总守荆州;关公拒襄阳要路,当青泥隘口;张飞领四郡巡江,赵云屯江陵,镇公安。
而七擒孟获的部分关于三江一带的记载可以直接看作是地理志了。
那洞外有三江:乃是泸水、甘南水、西城水。三路水会合,故为三江。其洞北近平坦三百余里,多产万物。洞西二百里,有盐井。西南二百里,直抵泸、甘。正南三百里,乃是梁都洞,洞中有山,环抱其洞;山上出银矿,故名为银坑山。山中置宫殿楼台,以为蛮王巢穴。其中建一祖庙,名曰“家鬼”。四时杀牛宰马享祭,名为“卜鬼”。每年常以蜀人并外乡之人祭之。若人患病,不肯服药,只祷师巫,名为“药鬼”。其处无刑法,但犯罪即斩。有女长成,却于溪中沐浴,男女自相混淆,任其自配,父母不禁,名为“学艺”。年岁雨水均调,则种稻谷;倘若不熟,杀蛇为羹,煮象为饭。每方隅之中,上户号曰“洞主”,次曰“酋长”。每月初一、十五两日,皆在三江城中买卖,转易货物。其风俗如此。
这段内容并非是作者自己胡乱编造。首先是盐井和银矿,汉书地理志里就记载连然县有盐官,华阳国志南中志也记载南广县和青蛉县有盐官,到明清时期盐税是云南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种,在清朝的滇南盐法图里有“古滇九井”的说法,而续汉书郡国志里则记载南中的律高、贲古、双柏、朱提四县都有银矿。关于巫鬼习俗,宋史蛮夷传里记载了大云南蛮和小云南蛮的鬼神信仰,称“夷俗尚鬼,谓主祭者鬼主,故其酋长号都鬼主”,至今在贵州方言里还有“药鬼”的说法,刚好和演义里的说法一致。
一些史书里的细节也被见缝插针地安排进了剧情里,例如三国志里写曹操听说孙权分了荆州的地盘给刘备时正准备写字,当即惊讶得把笔掉在了地上。而演义里有半回的内容是讲曹操在铜雀台召开比武大会,正到兴头上准备写一首铜雀台诗,刚要下笔就听说了这个消息。
曹操连饮数杯,不觉沉醉,唤左右捧过笔砚,亦欲作《铜雀台诗》。刚才下笔,忽报:“东吴使华歆表奏刘备为荆州牧,孙权以妹嫁刘备,汉上九郡大半已属备矣。“操闻之,手脚慌乱,投笔于地。
三国志和江表传里都说张纮建议孙权迁都到秣陵,也就是后来的建业,张纮传还说他在负责迁都工作期间病故。而演义里则在张飞赵云截江夺阿斗之后悄悄添了这么一处“闲笔”,将这件事告诉了读者。
却说孙夫人回吴,具说张飞、赵云杀了周善,截江夺了阿斗。孙权大怒曰:“今吾妹已归,与彼不亲,杀周善之仇,如何不报!”唤集文武,商议起军攻取荆州。正商议调兵,忽报曹操起军四十万来报赤壁之仇。孙权大惊,且按下荆州,商议拒敌曹操。人报长史张纮辞疾回家,今已病故,有哀书上呈。权拆视之,书中劝孙权迁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气,可速迁于此,以为万世之业。孙权览书大哭,谓众官曰:“张子纲劝吾迁居秣陵,吾如何不从!”即命迁治建业,筑石头城。
有时候这种剧情也不止是闲笔,而会成为推动剧情的一部分。例如三国志里记载彭羕因为发表了对刘备的造反言论被马超举报,最后下狱处死,演义里把这段剧情安排在了关羽战死后刘备想要处死刘封孟达报仇的位置。
原来彭羕与孟达甚厚,听知此事,急回家作书,遣心腹人驰报孟达。使者方出南门外,被马超巡视军捉获,解见马超。超审知此事,即往见彭羕。羕接入,置酒相待。酒至数巡,超以言挑之曰:“昔汉中王待公甚厚,今何渐薄也?”羕因酒醉,恨骂曰:“老革荒悖,吾必有以报之!”超又探曰:“某亦怀怨心久矣。”羕曰:“公起本部军,结连孟达为外合,某领川兵为内应,大事可图也。”超曰:“先生之言甚当。来日再议。”
超辞了彭羕,即将人与书解见汉中王,细言其事。玄德大怒,即令擒彭羕下狱,拷问其情。羕在狱中,悔之无及。玄德问孔明曰:“彭羕有谋反之意,当何以治之?”孔明曰:“羕虽狂士,然留之久必生祸。”于是玄德赐彭羕死于狱。
演义里称彭羕和孟达是好友,孟达听说彭羕被处死后便起了反心。而历史上他俩可能真的是好友,因为彭羕和法正是好友,而法正和孟达又是好友。
有些时候因为强行还原历史,反而导致了一些bug。例如历史上陈宫在曹操进攻徐州时和张邈等人一起发动了兖州叛乱,而演义里陈宫在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后就离开了他,结果在曹操准备屠杀徐州时又以东郡从事的身份出现,东郡是曹操的地盘,但演义里陈宫却不是曹操的部下,并且在这之后又去投靠了张邈,就显得地理区划十分矛盾。
时陈宫为东郡从事,亦与陶谦交厚;闻曹操起兵报仇,欲尽杀百姓,星夜前来见操。操知是为陶谦作说客,欲待不见,又灭不过旧恩,只得请入帐中相见。宫曰:“今闻明公以大兵临徐州,报尊父之仇,所到欲尽杀百姓,某因此特来进言。陶谦乃仁人君子,非好利忘义之辈;尊父遇害,乃张闿之恶,非谦罪也。且州县之民,与明公何仇?杀之不祥。望三思而行。”操怒曰:“公昔弃我而去,今有何面目复来相见?陶谦杀吾一家,誓当摘胆剜心,以雪吾恨!公虽为陶谦游说,其如吾不听何!”陈宫辞出,叹曰:“吾亦无面目见陶谦也!”遂驰马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有些时候由于连史料本身都写得不清不楚,甚至有记错的情况,但演义也依然按照史料的说法来编写剧情。例如三国志里对刘备在建安元年(196)和吕布之间的斗争写得非常诡异,先主传里写刘备被击败两次后在建安三年(198)才投奔了曹操,而武帝纪里则写刘备在建安元年第一次被击败后就来投奔了,一般认为是由于刘备集团早期资料不详细才造成这种结果。而演义里把这些记载照单全收,为了理顺中间的逻辑让吕布击败了刘备三次,第一次两人和好,第二次投奔曹操,第三次联合曹操反杀吕布。
另一处则是史书里记载刘备在被曹操派去击败袁术后曾在外面呆了半年时间没有回来,并且曹操也没去管,这件事曾让我非常不解,并且提出一些假说。而演义里保留了这些剧情,并且结合武帝纪里曹操在八月以后的军事安排,将袁绍发兵的时间提前,安排了一段两军对峙了几个月的剧情。最后因为袁绍不思进兵,被曹操逮到机会才忙里偷闲打败了刘备。
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还许,分兵守官渡。
曹操自引兵至黎阳。两军隔八十里,各自深沟高垒,相持不战。自八月守至十月。原来许攸不乐审配领兵,沮授又恨绍不用其谋,各不相和,不图进取。袁绍心怀疑惑,不思进兵,操乃唤吕布手下降将臧霸守把青、徐;于禁、李典屯兵河上;曹仁总督大军,屯于官渡,操自引一军,竟回许都。
这些情节都是初读不会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等到熟悉史料之后再读才能看出其加工之精巧。对于小说主线本身而言,张纮彭羕都是很难留下印象的角色,但为了还原他们在史书中的表现而加入诸多看上去无关痛痒的剧情,也难怪会有人评价其“事太实则近腐”。
我现在对演义的感受是,不了解三国的人只会被书里精彩的情节所吸引,或者被其诸多改编生造情节所误导。而如果在熟悉史料后再重新研究其中的细节,就会不由得感叹这本书确实是在对史料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之后才完成的。
罗贯中对一些历史迷雾的观点还是有些可取之处的。比如他把崔琰毛玠算进汉献帝忠臣的行列,在七擒孟获中提到了瘴气和毒泉,认为关羽和曹操有三事之约。这些事情在历史上大概率是真的,说明罗贯中至少有进行过一些正常思考,和某些拿史料断章取义说华佗死的活该的垃圾不是一个档次。
得看具体事件
比如这段
髦归后宫,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入内计议。髦泣曰:“司马昭将怀篡逆,人所共知!朕不能坐受废辱,卿等可助朕讨之!”王经奏曰:“不可。昔鲁昭公不忍季氏,败走失国;今重权已归司马氏久矣,内外公卿,不顾顺逆之理,阿附奸贼,非一人也。且陛下宿卫寡弱,无用命之人。陛下若不隐忍,祸莫大焉。且宜缓图,不可造次。”髦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朕意已决,便死何惧!”言讫,即入告太后。王沈、王业谓王经曰:“事已急矣。我等不可自取灭族之祸,当往司马公府下出首,以免一死。”经大怒曰:“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敢怀二心乎?”王沈、王业见经不从,径自往报司马昭去了。少顷,魏主曹髦出内,令护卫焦伯,聚集殿中宿卫苍头官僮三百余人,鼓噪而出。髦仗剑升辇,叱左右径出南阙。王经伏于辇前,大哭而谏曰:“今陛下领数百人伐昭,是驱羊而入虎口耳,空死无益。臣非惜命,实见事不可行也!”髦曰:“吾军已行,卿无阻当。”遂望云龙门而来。
只见贾充戎服乘马,左有成倅,右有成济,引数千铁甲禁兵,呐喊杀来。髦仗剑大喝曰:“吾乃天子也!汝等突入宫庭,欲弑君耶?”禁兵见了曹髦,皆不敢动。贾充呼成济曰:“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济乃绰戟在手,回顾充曰:“当杀耶?当缚耶?”充曰:“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成济撚戟直奔辇前。髦大喝曰:“匹夫敢无礼乎!”言未讫,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撞出辇来;再一戟,刃从背上透出,死于辇傍。焦伯挺枪来迎,被成济一戟刺死。众皆逃走。王经随后赶来,大骂贾充曰:“逆贼安敢弑君耶!”充大怒,叱左右缚定,报知司马昭。昭入内,见髦已死,乃佯作大惊之状,以头撞辇而哭,令人报知各大臣。
时太傅司马孚入内,见髦尸,首枕其股而哭曰:“弑陛下者,臣之罪也!”遂将髦尸用棺椁盛贮,停于偏殿之西。昭入殿中,召群臣会议。群臣皆至,独有尚书仆射陈泰不至。昭令泰之舅尚书荀顗召之。泰大哭曰:“论者以泰比舅,今舅实不如泰也。”乃披麻带孝而入,哭拜于灵前。昭亦佯哭而问曰:“今日之事,何法处之?”泰曰:“独斩贾充,少可以谢天下耳。”昭沉吟良久,又问曰:“再思其次?”泰曰:“惟有进于此者,不知其次。”
昭曰:“成济大逆不道,可剐之,灭其三族。”济大骂昭曰:“非我之罪,是贾充传汝之命!”昭令先割其舌。济至死叫屈不绝。弟成倅亦斩于市,尽灭三族。
后人有诗叹曰:“司马当年命贾充,弑君南阙赭袍红。却将成济诛三族,只道军民尽耳聋。”
真实的历史也就十几个字吧
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
——《三国志·三少帝纪》
三国演义一些编造的剧情 编的堪称绝妙
比如228年王朗在许都病逝
这正好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间
而王朗和魏国其他高官
之前的确写过一些书信 劝降诸葛亮
诸葛亮写了一篇气势恢宏的文章《正议》
不带脏字的把曹魏那边的人痛骂了一大圈
这文章也被收录到了诸葛亮集里
于是作者把几件事糅合起来
编出了“骂死王朗”的故事
增加了强烈的戏剧性
还给未来的鬼畜视频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
按理说既然这个剧情是虚构的
那其实放在哪一年发生都可以
读者根本不在乎王朗这个边缘化的配角
但作者还是毫无必要的
让王朗的死亡时间 和正史对齐了
只能说作者是个三国历史骨灰级粉丝
有着自己的艺术追求
真中有假 假中有真 令人目眩
////
又有一例 甘宁之死
三国志正史你就是翻烂了
也找不到甘宁怎么死的
但三国演义凭空加了一段
说刘备伐吴时 甘宁在船上养病
恰好撞上了蜀军的沙摩柯
被一箭射中头颅
甘宁居然头上插着根箭 跑了
跑到富池口一棵大树下 坐着死了
死后尸体被乌鸦环绕
给猛将甘宁了这么一个纯粹编造的情节
初看起来简直怪异无比 不知所云
直到我偶然在聊斋里
看到了一篇叫做《竹青》的故事
说有个穷书生落榜了
盘缠半路花完了没饭吃
又不好意思要饭
就到了一个叫“吴王庙”的庙宇
祈求神明保佑
忽然有人来让他去拜见吴王
说“黑衣队”人数不足
这个人正好补缺
给了他一件黑衣
他穿上后化为了一只乌鸦
飞到过往的船只上
船员都给他投喂东西
每天都能吃饱
吴王还给他婚配了一只叫竹青的鸟
这个“吴王庙”的吴王就是甘宁
原来富池口有一座祭祀甘宁的庙
庙外有一棵大树
树上经常停满了乌鸦
被称为“吴王神鸦”
据说他会保佑过往的船只(锦帆贼嘛)
船上的人会以投喂乌鸦的方式
为甘宁献上祭品
宋朝以来 此处多次有甘宁显灵的记载
刘光世为他请过封号
岳飞为他修过庙宇
整个宋朝居然六次为他加封
对甘宁的祭祀 至今还存在
(当然他并不能像聊斋里 给你发老婆)
所以演义里甘宁的死状
其实是糅合了富池口的民间传说
甘宁有可能在某次合肥战役中
负伤后 死在了这附近
千年来化为了江上的神鸦传说
演义作者没找到甘宁之死的具体记录
就根据民间传说编造了一个
算是给了甘宁一个交代
富池口的地理位置
和夷陵之战 风马牛不相及
然而新三国电视剧
仅凭三国演义里
甘宁死于富池口这几个字
杜撰出来一场“富池口战役”
这就更加离谱了……
@FFF团长 说的非常好,越是熟悉史料,越容易在重读时发现以前未曾发现的彩蛋。这里我非常认同。
我们来看这一处史料,司马懿与诸葛亮在渭南对垒,《晋书》是这么记载的:
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司马懿认为不应该放弃渭南,并且渡过了渭水、背水列阵。
然而后面发生了什么大家就都不知道了,《三国志》《晋书》都没写,再往后能查到的记录就是诸葛亮渡过渭水,与郭淮交战。很显然,此时的渭南已经落入诸葛亮之手了。至于到底是司马懿主动放弃还是遭遇失败后撤离,那谁也不知道了。
那罗贯中是怎么处理的呢?
他加入了《火烧上方谷》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经过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故意卖个破绽,让司马懿发现自己的屯粮之地,引诱其上钩,并且计划用火烧死他。司马懿父子三人果然上当,没想到天降大雨,三人死里逃生。
这里面有一处闲笔很有意思,就是诸葛亮在火烧司马懿的同时,又派人袭击渭南大寨:
且说孔明正在山上,望见魏兵或三五千一行,或一二千一行,队伍纷纷,前后顾盼,料必来取祁山大寨,乃密传令众将:“若司马懿自来,汝等便往劫魏寨,夺了渭南。”众将各各听令。
这样一来,一切就都得到了解释:
为什么司马懿会莫名其妙地从渭南跑到渭北?
因为他忙着偷袭上方谷的同时,诸葛亮反将一军,同时偷了他的老家。
为什么此后的司马懿一直都龟缩不出,就算是女装也能忍?
因为他是真的怕了,经历了上方谷一战后,他已经完全见识到了诸葛亮的狡诈,所以再也不敢主动进攻,生怕落入圈套。
《晋书》的谜语人记载让人摸不着头脑,罗贯中加入的这个情节是不是就合理多了?
这是情节,再说人设方面。
读《曹洪传》,发现他在早期有过这么一段经历:
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也。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荧阳,为卓将徐荣所败。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
简单说就是危急时刻,曹洪舍身救助了曹操,这段剧情是不是很眼熟?
只见一将飞马而来,挥刀砍死两个步军,下马救起曹操。操视之,乃曹洪也。操曰:“吾死于此矣,贤弟可速去!”洪曰:“公急上马!洪愿步行。”操曰:“贼兵赶上,汝将奈何?”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操曰:“吾若再生,汝之力也。”操上马,洪脱去衣甲,拖刀跟马而走。
这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曹洪的人设,其实《三国志》关于曹洪的记载很少,最出彩的名场面就是忠勇护主【当然还有一个是吝啬,得罪了曹丕】,巧不巧?罗贯中抓住了这一点,两次描写他救助曹操,让他的忠勇深入人心。
对,你一定想到了曹洪战马超,这可以说是相当惊险的一战了。马超为父报仇,几乎是杀红了眼,曹军一触即溃,连曹操都狼狈而逃。眼看曹操就要死于马超的手下,是曹洪突然出现,死战马超,才让曹操捡回了一条命。
最绝的是,这个情节早在之前就已经铺垫好了——曹操命令曹洪守卫潼关,以十天为限,结果曹洪在第九天就丢了。于是曹操大怒,准备处决曹洪,众人苦苦哀求,曹操才留他一命,没想到在饶曹洪一命的同时也救了自己。
很多营销号都会不遗余力地复读说“三国演义的xx情节是假的”,他们根本就不明白历史演义类小说是允许虚构情节的,或许是知道了也要蹭演义的热度。而三国演义的很多情节其实都是有历史依据的。
比如《单骑救主》,赵云七进七出是假,但他救助幼主在《三国志》白纸黑字写的;
比如《连环计》,貂蝉是不存在的,不过吕布与董卓的小妾私通、董卓以戟掷吕布却是史实,当然这两件事情在《三国志》中是没有因果关系的,而是董卓先以戟掷吕布、吕布后与小妾私通。
而且,你还会发现,《三国演义》的很多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不过体现的政治、军事斗争的规律,却是无比真实的。
举个例子,《老黄忠计夺天荡山》中,黄忠先用骄兵之计,又突然发动袭击,令曹军大败,并且一路追击曹军的败兵。刘封劝道:
“军士力困,可以暂歇。”
而黄忠却说: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策马先进。士卒皆努力向前。
我们来看看林帅曾经提出的“三猛”战术,有一条就是“追击要猛”。原因很简单,敌人后撤是追击的最好时机,猛打猛冲之下,极易使敌军溃败,从而将其彻底打残。其实夷陵之战中的陆逊也深谙此道,他先是一路追击刘备,后又将其团团围困于山上。光是围还不算,陆逊继续发动猛攻,打得刘备几乎是命悬一线,靠傅彤死战断后才死里逃生,一路败退到永安才得以喘息。
回到开头,《三国演义》确实藏着惊喜,你会发现很多故事都可以在史料中找到原型,只能说,罗贯中的阅读量确实牛逼——注意,这还是在那个没有百度、全国百废待兴的明初年代。
所以说,纠结于什么“华雄不是关羽杀的”,真的很无趣。
老咸鱼一条:《三国演义》的真实性与其他随手写的一篇文章,有兴趣的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