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约现状
北约现有29个正式成员国;2019年度军费开支9870亿美元,其中美国支出6900亿美元;
比利时、西班牙、卢森堡三国倾向不承担军费开支;
美国目前对军费投入最不满的四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
英国、波兰、希腊、爱沙尼亚四国则支持美国意见,认为法德意应更多分摊美国之支出;
川普表示若在2024年前,某些国家不能增加总计4000亿美元军费开支,美国将退出北约。
目前北约主要国家军费占比:
1、美国70%;
2、英国5.8%;
3、法国4.7%;
4、德国4.5%;
5、意大利2.4%;
6、加拿大2.1%
德国经济实力在英法之上,军费支出却反向,令致美英极为不满;
1952年4月4日北约成立宣言:
1、拒苏联于国门之外;
2、使美国不再重回孤立主义,拥抱欧洲;
3、使德国永远不能再次成为军事强国;
4、对北约任何一国的攻击,将被视为对全体成员国之攻击。
现今,土耳其从2017年4月开始购买俄国武器;
苏联及华约解体后,西欧在北约军费占比由34%逐步下降到目前的20%;美国承担的财政预算反而上升了20%。
二、北约历史
1942年2月23日,《英美互助协定》在华盛顿签署;
1947年3月4日,英法签订《敦刻尔克条约》,约定共同抵抗苏联之扩张及德国之再兴;英国同时向美国表示:英国无力在欧洲对抗苏联之扩张;
1948年3月4日,捷克共产党在苏联支持下推翻了原民主政府,取得捷克斯洛伐克统治权;
3月17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布鲁塞尔与英法签约,《敦刻尔克条约》范围扩大至荷比卢三国,时称「西欧联盟」;
6月24日,柏林危机爆发;
1949年4月4日,西欧联盟与美国、加拿大签署《北大西洋条约》;
8月24日,北约接纳意大利、葡萄牙、丹麦、挪威、冰岛5国为成员国;
1950年12月19日,艾森豪威尔出任首任北约盟军总司令;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任职副总司令;
1952年2月18日,韩战接近尾声,希腊、土耳其加入北约;
由于艾森豪威尔准备参选美国总统,北约接受艾森豪威尔提议,以北约秘书长为最高文职长官;并决定将北约总部由伦敦迁至巴黎;
1952年4月4日,英国的英联邦事务国务卿伊斯梅上将成为首任北约理事会秘书长;
1955年5月6日,西德加入北约,各盟国同意重新武装德国50万人军力;盟军随后从奥地利全面撤军;
1960年2月13日,法国研制核弹成功;戴高乐政权认为北约的决策权属于美英,法国仅为从属地位;强调大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戴高乐于1966年7月1日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并将驻法北约3万军队全部驱逐出境,并表示在二战期间法国受到了英美之侮辱;北约总部被迫迁往布鲁塞尔;法国同时积极寻求与莫斯科、北京建立友好关系;
现今世界大部分史学家认为法国退出北约,实质是因为它在法属印度支那、法属北非被当地民族独立力量打得灰头土脸,而北约大部分盟国均谴责法国,其中美国更是指责法国为帝国主义国家;
1973年4月23日,美国动议日本加入北约,遭北约多数成员国否决;
1975年11月20日,西班牙独裁者弗朗哥去世;波旁王朝复辟,建立君主立宪国家;
1982年5月30日,西班牙获准加入北约;
1989年底,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
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共产党自行解散;北约随后削减了1/3武力,驻欧洲美军亦从30万人减至10万人;
旷日持久、血腥残酷的南斯拉夫内战于1991年6月25日爆发,法国开始寻求与北约一同军事行动;先后经历斯洛文尼亚独立战争(塞尔维亚当年退出)、克罗地亚独立战争(塞尔维亚1995年底退出)、波黑独立战争(塞尔维亚1995年底退出)、科索沃战争(塞尔维亚2000年初撤出);期间,美军炸毁了中共驻前南大使馆;
1999年3月12日,波兰、捷克、匈牙利3国加入北约;
2004年3月29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7国加入北约;
2009年4月1日,法国与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一起加入北约;但法国的核武器不受北约指挥;
2014年4月,俄国吞并克里米亚,随后入侵乌克兰;北约明确宣布俄国为首要假想敌;
2017年6月5日,黑山加入北约;黑山为传统亲俄国家,它加入北约令俄国、中共、塞尔维亚等势力极为失望;
目前波黑、乌克兰、格鲁吉亚、北马其顿、科索沃、塞浦路斯6国已递交加入北约申请;其中北马其顿预计将于明年正式获准加入。
另外,传统中立国瑞典于2016年5月25日批准北约可在该国驻军;7月1日,北约盟军进驻瑞典;
目前北约各国军队超过10万的有:
1、 美国130万;
2、 土耳其41万;
3、 法国21万;
4、 意大利、德国:各18万;
6、 英国:16万;
7、 西班牙:12万
8、 波兰、希腊:各10万。
北约各国中冰岛没有军队,也没有北约盟军驻扎。
三、五眼联盟
当今世界,最可靠的军事同盟并非北约,而是五眼联盟;
五眼联盟(又称UK-USA协定、盎格鲁撒克逊联盟)成员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
五眼联盟发轫于1941年8月14日美英签署的《大西洋宪章》:
1、 美国、英国均不寻求领土扩张;
2、 战后领土的变迁与调整均需尊重当地人民之意愿;
3、 全世界所有民族均有民族自决、自治权;
4、 战后将致力于最大限度降低贸易壁垒;
5、 致力于建造一个人类免于匮乏、免于恐惧之世界;
6、 实现全球海洋自由通行;
7、 彻底解除侵略国家之武装;
8、 战后在最短时间内实践普遍性裁军。
1942年2月23日,《英美互助协定》在华盛顿签约,形成英美钢铁同盟;此后,加拿大、澳洲、新西兰3个英联邦国家先后加入,形成「五眼同盟」。
1991年底,苏联帝国灭亡后,大部分北约国家及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均要求加入五眼联盟;但根据1955年「五眼联盟协定」,盟国内部不得互相派出间谍;目前美英加澳新均拒绝承诺停止对联盟以外的德法日等国的秘密间谍活动,这使得五眼联盟始终未能扩大化,甚至爆出美国中情局一直在监控、窃听德法日等国元首。
英国脱欧后,五眼联盟将进一步强化。
五眼联盟总人口4.66亿,为中国之1/3;2018年GDP总额26.67万亿美元,相当于两个中国,其中美、英、加分列世界第1、5、10位;国土总面积2800余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3个中国,其中加、美、澳分居世界第2、3、6位,国土面积最小为英国;经济最发达为美国(人均6.26万美元)、最滞后为新西兰(人均4.2万美元)。
注:图为二战时的大英帝国。